安徽省扎实推动社工站专业化建设,助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 社工站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安徽省扎实推动社工站专业化建设,助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

社工站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社工和志愿者为居民缝制衣服。通讯员 左娟娟 摄

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社工和志愿者为居民缝制衣服。通讯员 左娟娟 摄

阵地建在家门口

服务居民“零距离”

每当回想起社工的关心和帮助,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的吕阿姨感动不已:“是社工站的社工们让我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吕阿姨的儿子因病去世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日抱着儿子的照片以泪洗面。得知吕阿姨的遭遇后,西园街道联合社工站社工坚持每周上门走访,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心理疏导,经常邀请吕阿姨参与社区活动。最终帮助吕阿姨迈过了心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乡镇(街道)社工站是统筹社会服务,为居民服务提供专业支持的场所。“街道位于合肥老城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仅靠街道、社区有限的人员难以满足群众旺盛的多样化服务需求。”西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春林说。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早在2012年,西园街道在全区推进的“两委一站”(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的基础上,创设社工站,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2月15日,记者在位于辖区天鹅花园小区的西园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看到,专业化的社工办公场地、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居民活动室一应俱全,社工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社工站是服务群众的阵地。”西园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负责人程亚唯告诉记者,政府购买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并提供场地支持,社工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弱”以及其他特殊人群,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以民政服务为主、兼顾其他社区日常服务事项,受到群众欢迎。

2021年,省民政厅出台《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473个,建设覆盖率达到96%。

人才队伍配齐全

专业运营有支撑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工站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和智力支撑,社工站的专业化运营需要专业社工的推动。

2月17日,在铜陵市郊区桥南街道铜山社区邻里中心,一场“厨艺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居民围坐在桌前,边唠嗑边包小笼包,不亦乐乎。“社工指导我们居民定期开展活动,我们很愿意参与。”居民江阿姨说。

桥南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21年8月设立,“厨艺课堂”是社工机构项目化开展服务的内容之一。“目前社工站配有1名站长、1名督导、2名专业社工,常态化开展社会救助、养老、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等服务工作。”桥南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负责人董志玲介绍。

据了解,在推进社工站建设过程中,铜陵市郊区不仅在社工人才配备上提出“1+1+X”的模式,即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配备1个社工站站长、1个社工站督导、X个驻站社工(2万人以上安排2名、2万人以下安排1名),还注重社工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由于不是社工专业毕业,之前对社会工作了解不多,但从事之后越发觉得社会工作专业性强,常态化培训很有必要。”桥南街道办社工服务站的“90后”社工徐丽说。2021年从事社会工作以来,她先后接受过郊区社工总站、社工机构等开展的多次培训,逐渐掌握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的工作方法。去年,徐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初级社工证。

“2019年,我们建设了郊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园,内设三社学院等功能,目的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与成长。”郊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园负责人钱玉瑾介绍。 2019年郊区成立三社学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后,先后引入20余名高校教师、资深社工、社区负责人等组建专家智库,采取理论教学、外出参访、实务督导等培训方式,提升社工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超过1500人次。

建好社工站,配齐社工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推动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安徽省一方面扎实推进社工站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打造职业评价、岗位培训和专业教育相互衔接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全省16个市、43个县(市、区)陆续出台社区持证人员津(补)贴制度,培养社工人才近10万人(其中持证社工2.3万人)。

社会资源引进来

推动平台提质效

前不久,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举办第三届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立项评审工作。评审共收到街道6个社区18个项目、社会矫正1个项目、家长学校1个项目。20个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汇报演示,评委现场一一点评。

今年72岁的宋国香在西园街道美虹社区生活了40余年,热心于公益。她发起的服务辖区高龄孤寡老人的“阳光关爱”项目于2020年10月通过了街道“微公益”创投项目评审,至今已近三年。

“‘阳光关爱’项目立项后,每年会有6000—8000元不等的项目预算经费,能为团队成员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义诊等关爱服务提供保障。”宋国香说。

“社工站是个资源集成平台。”刘春林说,乡镇(街道)社工站能够通过链接资源的方式,引入人力、物力和组织等资源,逐步壮大社工站的工作基础和服务载体,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

近年来,西园街道联合社工组织结合群众需求打造出“乐居”居家养老合作社、“乐治”睦邻友好家园、“彩虹行动”社区矫正、“阳光四季”计生特扶等服务项目,充分调动了辖区企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资源,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政策的大背景下,社工站的运营模式逐渐向“五社联动”靠拢。

记者在铜陵市、合肥市采访时发现,各地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引入慈善等社会力量赋能社工站运营和发展。铜陵市创新推动“社工站+社区慈善资金”,设立14只社区慈善基金,依托乡镇(办)社工站和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缓解了基层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合肥市新站高新区成立“新一站”专项基金,筹集爱心资金约800万元,为社工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省民政厅还出台《关于开展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督导互查工作的通知》,统筹高校、高级社工师、社工行业组织力量建立日常监测、专项督查、定期考评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指导各市实施社工站建设互查工作。

“督导互查是一次社工站规范化运营大检查,也是一次交流学习,以社工站为平台,各地链接多种资源,聚焦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开展专业化服务,织密社会安全网,实现社会服务‘最后一米’的顺利送达。”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各社工站积极整合多方资源,累计服务民政对象超70万人次。(记者 李明杰)

2023/02/27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