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上午,在东莞厚街体育公园,4位身着蓝色“广东社工”制服的工作人员合力拉开红色幕布,几根彩带飘到崭新的“厚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牌匾上。
同日,根据省民政厅统一部署,全省各地均在乡镇(街道)举行社会工作服务站(点)挂牌仪式:清远市的85个社会工作站正式成立,874名一线社工进站服务;193个社工服务点在江门市挂牌,让专业社会服务惠及最基层……
2020年11月,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妇联、省残联启动实施以实现“全省社工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为主要目标的“双百工程”。
牌匾的统一“亮相”,意味着广东1629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部正式运作,这标志着“双百工程”编织的“乡镇(街道)社工站—村(居)社工点”两级兜底民生服务网络,已经实现乡镇(街道)一级100%全覆盖。
逐梦前行
提供驻扎地、实行传帮带
“双百”社工在“最后一米”为民服务
如今,在广东的镇街村居,一支由“双百”社工组成的志愿者十分活跃,他们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完善兜底民生服务对象台账,同时结合村(居)委会和社区群众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按照“双百工程”进度安排,全省将在今年6月前继续组织招聘社工工作,确保年底前实现全省社工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普遍可及的精细化社工服务,及时有效解决了社区群众的各种困难,有助于减少基层纠纷矛盾,从而发挥‘服务型治理’的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涛认为,随着广东乡镇(街道)社工站铺开建设,贴近社区群众的社工服务得到普遍发展,将进一步夯实社区治理基石。
建站点:旧村居“变身”办公点
2017年夏天,高州市石仔岭街道坑垌村一栋旧居里迎来4位穿着蓝马甲的“双百”社工。这幢村民低价出租的黄色两层小居门口贴上了“村民之家”的红色标语,正式完成了由住宅到街道社工站的“身份转变”。
2017年1月,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后,发布了第一批招聘公告,计划招聘940名“双百”社工。
为给近千名社工提供靠近村居的“驻扎地”,一个个站点在广东大地上广泛铺开建设。省民政厅分两批在全省19个地市建设了407个镇(街)社工站,每个站点配备3—8名社工,由镇(街)直接聘用、省统一督导。
2019年7月1日,“双百计划”第二批社会工作服务站启动仪式在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举行。在系统总结“双百计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东于2020年11月9日印发通知,正式将“双百计划”提升为“双百工程”,计划到今年底前全省村(居)建成社工点,并明确由镇街建设管理。
随着计划的升级,数以千计的社工站像东里镇社工站一样,开始摸索起专业化、在地化的发展道路。
育人才:社工每年需参加培训
最近,在深圳市福田区的社工课堂上,即将上岗的社工们正通过情景扮演亲身体验探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一旁有经验的老社工则发挥起“传帮带”的作用,现场示范和分享如何“进得去门”且“聊得下去”。
近几年来,像这样的参与式培训在全省各地社工组织陆续开展。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可视化的实务技巧,让社工更加熟悉岗位工作职责,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助力提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社工的服务技能是推动社区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双百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省民政厅去年印发有关实施方案,要求“双百”社工须全部接受岗前培训,熟悉岗位职责要求,培训时长每人不少于15小时;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掌握实务操作技能,每人每年不少于48小时;每年参加不少于一次的社会救助、养老、儿童、残疾人、妇女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培训,提升政策认识水平和政策落实能力。
协助镇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样是“双百”社工站的职责。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社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及服务需求,做到“一户一档”,并以社区为载体、以家庭为单位,依照“识别对象—分析需求—制定计划—协调资源—专业介入—跟踪问效”程序开展服务工作,切实做到全过程跟踪管理。
奋斗者说
“双百工程”广州市文冲街社工站副站长谢春华:
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需求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街道“双百”社工站的基本情况。
谢春华:“双百工程”文冲街社工站是去年10月挂牌成立的,分为三个服务片区,共覆盖8个社区,站点通过“社工+志愿者+公益慈善”的救助帮困服务机制来全面回应社区内居民的服务需求。
南方日报:社工入驻给社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谢春华:首先是社工与社区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社工站通过“一村居一社工”机制,建立了八个“社工+村居”联络群,加强沟通合作以及个案的转介。同时还打造档案分级管理信息系统,建档872名重点服务对象,精准分类他们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针对共性需求,社工培育志愿者队伍对接和认领服务包;针对个性需求,则通过“家访日”等形式定期上门排查,实现动态跟踪。
其次就是社区内困境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提高。经过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我们发现街道内的残障人士和困境妇女在社区参与和就业方面有一定需求。于是成立了洋城特惠店,为残障人士提供岗位;针对困境妇女,则链接文慧家政公司资源让她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市场和公益服务。
洋城特惠店和文慧家政两个实体店的部分收入会回馈到社区基金。这些资金一方面能够帮助困难群众,另一方面也会用来培育志愿者队伍,激发居民社区参与的热情。
南方日报:社工站管理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谢春华:在两个项目就业团队里的妇女,很多都是在社工站的帮助和鼓励下获得生活力量。比如阿霞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她被确诊患有鼻咽癌,需要一直靠化疗稳定病情。2018年,因颅内感染,阿霞面临着失明的可能,昂贵的手术费用让她的家庭难以承担。当时,社区基金支出了一笔疾病救助金,帮助她渡过难关。
身体好些之后,阿霞主动跟社工提出要成为家政护理员。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说她一直是被大家照顾的对象,现在也想成为照顾别人的人。就这样,社区基金以一小时35元来购买她的服务,街道内的困难长者从此多了阿霞的贴心照料。
南方日报:未来将如何推动社工站建设?
谢春华:社工站要更好地发展,还需要资源体系的建构。社区治理并不是社工能够独立完成的,而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通过“社工+”,实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资源互补,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