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老年健康“守门人”,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养老产业
访谈嘉宾
汪胜洋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张晓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
朱建弟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董事长
社区供给更好辐射居家养老
记者:人口老龄化带来不少挑战,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加强养老保障服务作为今后重点工作之一。您认为当前养老保障服务还存在哪些短板、应该如何改进?
汪胜洋:全国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是个全球性挑战。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底子相对较薄。以上海为例,在“9073”养老格局之下,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人仍占多数,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老人都送进养老机构。面对资源有限的短板,养老保障服务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的服务供给,从而更好辐射到居家养老。
张晓敏:从我们的长期工作实践来看,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趋势,但目前的养老服务内容仍比较单一,比如,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关注不够。我们可以搭建养老工作信息平台,将老年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进来,在充分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分层、分级,为有多样化需求的老年人群体提供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新型养老服务项目。
朱建弟:养老服务中,医疗服务是重要一环,但在推进“医养结合”的过程中,面向老年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从业人员不足、执业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着老年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和体验。我们应该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完善老年医学和医护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家庭医生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
激励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加入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在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市场等力量的作用?
朱建弟:优化养老服务不能没有市场力量的参与。我们要鼓励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让市场充分发展起来,通过税收调节,加大对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的补贴力度,激发市场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配套整合,降低优质养老服务成本。
汪胜洋:政府应该出台激励政策,让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为老服务行列,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之前我去浦东调研,看到有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的记忆咖啡馆,老人们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支持咖啡馆运营,咖啡馆也成为老人找回自信的社交平台。这就是社会力量推动养老服务不断精细化、多元化的鲜活案例。
张晓敏:社会力量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认知症照护方面,上海正在大力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工作,有些地方利用社区闲置房屋改建适合认知症老人的日间照护中心,其中就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有的地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认知症照护为主体的养老机构,大力培育认知症照护、康复方面的专业人员。依托这些专业养老机构,我们可以在认知症照护领域开展更多的探索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方案,进一步优化对特殊老人的服务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