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老向哪里发力?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这样说

 

健康养老向哪里发力?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这样说

3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我国养老产业获政策持续加码。

2021年末,全国人口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2%。

今年两会上,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课题如何破题?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创新;加快构建智慧化养老照护服务新体系,推动健康养老服务让“夕阳”更美更红。

医、养分而治之破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从事医疗临床工作近40年的张国刚,见证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进步,也十分关注老龄化社会的民生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将围绕“促进健康管理医学学科建设以应对老龄化慢病负担”和“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我国异种移植领先地位”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据公开数据,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

张国刚认为,慢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成熟的健康管理能为逐步走向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有益有效的前、中、后各个阶段的服务。

张国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可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调动个人和家庭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防治康养全链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从而减轻老龄化带来的慢病负担。”

张国刚从健康管理维度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老龄化背后深层次仍是养老模式选择难题。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在全社会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的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一些代表委员提到,医、养分而治之的格局仍是医养结合发展的短板。《规划》提及“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产业面临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不足,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发展不充分”。

如何补上医养结合发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建议:“一是引导更多社会力量从事养老照护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特别是加快推进医养康养结合的服务产品开发;二是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照护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为老年群体推出一批数字化、智慧化的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精神关爱的服务产品。”

“医养结合的模式可以解决养老产业医、养分而治之的格局,不管是从便利性和医疗可得性来说,养老服务机构导入医疗资源要素,将真正实现老年人养老到医疗零距离对接。”3月2日,湖南依为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大鹏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养老行业标准亟需完善

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相关服务标准还存在滞后、重叠和模糊问题。

近年,我国长沙、石家庄市推出了注入“普惠型”“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由社会资本投资,在老年人密集的社区内建设日间照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功能,但在老年健康基础等标准上仍采用网上搜索的“土办法”。

“现在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确实能为养老产业赋能。”张国刚认为,但针对老年人的慢病健康管理标准也存在一些短板,“因制度、物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评估、干预、随访等核心医疗服务没有物价),存在多数医疗机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随访服务缺失,服务链条不完整的现象。”

“养老是一个细活儿,仅给老年人‘助浴’服务一项,根据老人不同情况就有五六项标准。”莫大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创新了养老服务模式,已在长沙多个社区布局“普惠型”四位一体养老模式(医院-街道-社区-居家四级养老服务)。

“十四五”期间,《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作用,健全老年健康基础标准、老年医疗服务标准、老年公共卫生标准、老年社会支持标准、医养结合服务管理标准等。”

陈晓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年社会,养老照护资源日益紧张,部分老年群体照护矛盾突出。发展智慧护理新业态加快构建智慧化养老照护服务新体系成为缓解老年群体照护矛盾的关键路径。”

陈晓红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网约护理”等智慧护理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创新;二是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加快智慧养老照护服务体系落地;三是以保险改革为抓手,促进智慧护理和养老照护的消费需求;四是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扩大高质量护理人才队伍。

2022/04/15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