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项目资讯 >> 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资讯

如何增强网格化管理

 

如何增强网格化管理


一、分析研判,深化网格管理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一环,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至关重要,甚至首当其冲。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治理理念上,强调从管控为主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在治理主体上,强调从“官管民”的单向治理转变为“官民共治”的双向治理;在治理手段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社会治理,这三者无不体现着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因此,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部署,合力规划网格单元

网格化管理是地理空间与权力分配的重新划分。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制定与网格的划分在本质上借鉴了里坊制、坊市制、厢坊制、保甲制等治理模式的逻辑,也即强调政治权力与空间的关联,地理空间的划分和社会空间的生产带来的是政治权力的重新配置。网格化管理是在社区(村)的基础上,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将人、地、物、事、组织纳入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涵盖一定数量居民,并安排相应的网格管理员负责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网格的划分按照完整覆盖、便利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要求,将管辖范围划分为大小相仿、相互衔接的单元网格,有效调节了现有社区(村)面积与人口分布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

网格化管理是行政组织结构之间的重新联结。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问题发现不及时等问题。网格化管理依托数字化技术平台开展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等工作,严格要求已上报的案件在规定时间内得到解决和反馈。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制定与信息技术的嵌入,整合了基层政府的资源力量,使用更加综合的方法手段,切实解决了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这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解决问题为中心,各部门灵活调度与协作的结构。

网格化管理是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再整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这将影响个人对所属区域或群体的社会认知、认同的形塑,削弱个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影响社会群体内生秩序的形成。而网格化管理是在原有的社区(村)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划分,将社会划分为更小的单元。通过网格管理员与网格内居民的日常接触、联络、互动,强化当地居民对网格的认知与认同,由小及大,进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去,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三、健全机制,提高管理操作性

建立网格流程管理机制。建立“网格-社区(村)-乡镇(街道)-区(市)县-市”社会服务管理事项闭环运行机制,“业务统一受理-项目分流移交-部门协调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链条式服务机制,实现“服务群众一个系统、回应诉求一套人员、事情办理一站分流”。

建立业务事项准入机制。对各部门沉入网格的服务管理项目、业务工作任务和信息采集事项进行严格梳理、审核,制定部门业务事项下沉程序和标准,并按照“费随事转、事费匹配”的原则向基层拨付工作经费,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建立信息平台管理机制。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定期采集、审核、录入、更新制度,确保信息“完整、准确、鲜活”;建立部门业务数据信息导入制度,确保信息“面宽、量大、质优、更新快”;建立信息保密和硬件设备维护制度,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

建立网格员队伍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网格员持证上岗制度、一日双巡制度、值班备勤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规范网格员入职条件、培训体系、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裁汰程序,建立一岗多责、一专多能、人熟地熟情况熟、群众工作业务工作两手硬的网格员队伍。

建立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网格员队伍监督考核机制和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形成分级考核、分类考核、量化考核并行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网格化服务管理优质高效运行。

 
2022/02/28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