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创新社会治理 >> 创新社会治理新闻

全国三十八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新经验亮点纷呈

  河南新郑市 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发展
  河南省新郑市坚持用民生幸福评价发展,切实解决好关乎民生的各种问题,在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新郑市坚持资金、项目、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基本实现了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无差异。在全国率先改革“中招”制度,实行“初中分配名额、高中均分生源”;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生扩招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等;建立集就业服务、指导培训、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同等的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的“双免政策”;积极推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及以上老人参保率达到100%;规划建设50多个城乡新型社区,着力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
 

  河南三门峡市 村干部为群众代办事项
  河南省三门峡市不断
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了以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特色、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根本的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行政村民事村办服务站、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等工作亮点。

  三门峡市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市、县级层面,以综治办为平台,研究指导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乡镇(街道),以综治办为依托,发挥社会矛盾调解和治安巡防两支队伍的作用,整合公安、民政、工商、信访等方面资源,建设标准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便民服务、群众诉求、治安防控三个分中心,形成了“一办两队三中心”的工作格局,实现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在行政村,推行建立民事村办服务站,由村三委干部担任工作人员,本着“宁愿自己麻烦、不让群众作难”的服务理念,代理群众到乡镇和县办理需求事项。在城市社区,建立流动式服务团队,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

  湖北宜昌市 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社会管理创新,难点在资源整合,关键在信息综合,重点在部门融合。湖北省宜昌市建立“一对接两跟进”,即对接综合信息系统、跟进管理、跟进服务机制,通过对接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推动部门改革机构设置,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整合联动,扁平化管理,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针对性,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宜昌市各部门和社区利用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加强对实有人口信息的分析研判。市公安局推进公安专网进社区,社区民警驻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警务活动。市司法局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及时为开展帮教服务、矫正管控提供信息支撑。市民政局主动跟进服务特困家庭,积极开展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孤残儿等特殊人群的关爱和人性化服务,在城区大力推行老年优待证社区办理工作。

  同时,宜昌市建立了由民政、人社、房管、税务、金融、证券、保险、公积金、残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核对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惠及困难群众。

  湖南长沙市 找准重点全力破解难点
  湖南省长沙市找准重点,破解难点,在解决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问题上求突破。

  针对特殊人群,长沙市形成了“两统两分”的管理机制。即由市专项组牵头,统一标准,按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分级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全市特殊人群实行分类管理。对全市2953名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了司法所长、派出所民警、社区矫正联络员、对象亲属“四包一”管理,实现了“零脱管、零漏管、零重新犯罪”的矫正工作目标。对全市列管的14736名刑释解教人员,实行了监管改造、出狱出所、安置帮教、日常管理“四个环节”的对接,帮教率达到100%。


  对于流动人口,长沙市形成了“一二五”的管理体系,即建立了一个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及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服务机制,出台了五个规范性文件。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服务均等化、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

  广东深圳市 全面实行积分入户制度
  广东省深圳市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国家“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要求的25项内容,深圳市均已提前实现。其中,18项深圳市已覆盖实有人口,其余“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免住宿费,并为经济困难家庭寄宿提供生活补助”、“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殡葬救助等服务”等7项内容,已覆盖户籍人口及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户籍人口。

  此外,深圳市实际已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包括“免费敬老优待服务”等17项,其中15项已覆盖实有人口。
  深圳市全面实行了积分入户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申请入户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多元评价、综合打分。当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指标累计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时,可依程序申请办理入户。2012年上半年,深圳市面向全国统一招考1097名公务员,进一步取消了报考户籍限制。

  广西凭祥市 军警民联防保边境安全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深化军地联防,创新边境安全管控措施。

  凭祥市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充分发挥驻军多、警种多的优势,完善军、警、民大联防机制。在边境线上,驻军部队在前沿阵地日夜巡防,沿边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民兵,与驻军一起开展经常性联防工作,互通情报信息。

  在边贸点和重点地区,以边境检查站、边防派出所官兵、海关缉私等为主力,以群防群治组织为基础,及时破获边境走私案件和其他案件。

  凭祥市在边境村屯,全面推行“户哨”、“十户联防”、“路长制”,共同管理辖区边境便道。现已设47名“路长”、265名户长,做到“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支部队”,筑起“政管面、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铜墙铁壁。

  海南琼海市 培育和引导新社会组织
  海南省琼海市以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抓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确保行业和谐稳定。

  目前,琼海市有渔民协会、旅游协会、机动车维修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瓜菜技术协会等新社会组织200多家。琼海市通过做好5方面工作培育和引导新社会组织:严把登记关,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加强执法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社会组织,查处违法活动;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开展年度检查和财务审计,规范各种制度机制,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提高社会组织服务会员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琼海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对陆续成立的各类协会靠前指导,积极为各类协会中的农民、渔民、小企业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排忧解难,起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成员之间“桥梁”和社会管理“调节器”的作用。

  重庆大渡口区 创新服务打造公益民生
  重庆市大渡口区突出以人为本,打造公益民生,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机制。
  大渡口区建立了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办证、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在工业园区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域,修建配套完善的廉租房和蓝领公寓,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住宿、管理和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及新生代平等享受市民待遇。

  大渡口区重点抓好刑释解教、吸毒、问题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教育感化工作,建立政法干警与刑释解教人员联系帮教扶助机制。建立了堰兴剪纸等4个安置帮教基地,实现特殊人群管控、帮扶、转化、就业“四个100%”。

  大渡口区还以党员义工为载体,建立党组织与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结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以“助医”、“助学”等为内容的帮扶济困活动。

  全区已组建家教、义诊、法律等特色义工队34支,7633名党员、3860名群众注册成为义工,义工组织已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力量。

  四川德阳市 五化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四川省德阳市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实行社区建设及服务管理“五化”模式,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社区建设标准化,办公用房统一标识、标牌和外观形象,划分功能服务区;

  实行社区管理网格化,中心城区设置社区居委会,乡镇以区域为单位设立“中心社区”,建立调解社区议事网格、人民调解网格、治安消防网格等,实现精细化管理;

  社区监督透明化,由居民公开选举产生监督委员会,全面监督村(社区)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

  实行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将劳动就业、民政救助等35项政务服务全部前置到社区,由相应部门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社区蹲点办理,形成了“1+N”代办模式,全市社区政务服务覆盖率达100%;

  经费保障制度化,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办公经费按社区实有人口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费随事转”保障模式。

  四川省绵竹市以城乡社区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殊群体帮扶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西部农村地区特点、统筹城乡发展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让群众生活得称心、宽心、舒心、放心和齐心。

  贵州贵阳市 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贵州省贵阳市逐步完成了11个区(市、县)群工委、群工中心,139个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1622个村(居)群众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并在区(市、县)全部加挂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牌子。目前,覆盖全市的群众(综治)工作网络已初步形成。

  贵阳市全面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全市所有49个街道,建立89个新型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开展管理服务,在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治理模式,实现了机构从衙门到家门、干部从领导变社工、服务水平从弱化到强化、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作风从敲门到开门、管理方式从坐诊到会诊六个转变。

  贵阳市以市群工中心为平台,建立完善“三级调处”和“三调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变矛盾“中转站”为“终点站”,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群众需求的“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的“一体化”办理,努力推动“事要解决”。

  云南楚雄市 巩固拓展“大综治”格局
  云南省楚雄市将社会管理内容纳入市“十二五”规划,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边完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楚雄市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综治办作为乡镇“四大办公室”之一进行设置,落实了乡镇综治办编制、人员、经费;完成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在21个社区和l31个村委会设专职治保调解员l71名,并把调解员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充实城乡矛盾化解、应急处突、公安处突队伍,选配了2914名综治维稳骨干和13187名兼职治保员;在全市l5个乡镇、l52个村(社区)及辖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20人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配备治保调解员,形成了广泛覆盖、服务群众、齐抓共管的“大综治”格局。 

  2011年至今,全市15个司法所和167个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860件,调解成功7479件,成功率95.2%,“大调解”真正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西藏拉萨市 筑起维护稳定坚强防线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拉萨市共建设便民警务站135个,工程投资近2.5亿元。对流动人口实行12小时暂(居)住申报登记和办理暂(居)住证制度,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防线。

  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拉萨市规定了办理居住证、 暂住证等政策。对全市行政区域内除宾馆、酒店、旅社、招待所外,其它所有向流动人口提出居住功能的场所,一律要求申报,执行审批程序。对经批准对外经营的租赁房屋,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做到重点管理、重点排查。

  目前,拉萨市所有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客货栈、办事处、浴池等都安装了旅店业信息系统。深化多元调解工作,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西藏林芝地区 因地制宜创新寺庙管理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为突破点,建立起寺庙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林芝地区在实施“平安寺庙”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对全地区93个宗教活动场所广泛实施“六建”(建管理机构、建党组织、建领导班子、建干部队伍、建管理职能、建管理机制)、“六个一”(驻寺干部与僧尼交一个朋友,做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建一套档案,畅通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套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九有”(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电影、有报纸、有文化书屋等)和“两险”工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目前,林芝地区93座(处)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共有管理委员会7个、专职管理特派员办公室86个、党支部6个;“九有”建设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94.5%。

  陕西西安市 项目建设推进整体创新
  陕西省西安市确定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简称民生、和谐、强基、平安、融入、回归、净化、延伸、互动、天网工程),实施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7大类34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整体推进。

  西安市积极培育先进典型,重点抓了10类42个先进典型、创新亮点的培育工作。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格局;在城市建设拆迁、企业改制、案件审理等54个重点领域,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校园“天眼”和“联网报警”工程,有效提高了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力争年内基本实现“一卡通”;创造性地建立了五类易重复违法犯罪特殊人群教育转化新机制、刑释解教人员“四有”安置帮教模式,使这部分人群顺利回归社会。

  甘肃嘉峪关市 户籍改革实现城乡一体
  甘肃省嘉峪关市放开思路,迈开步子,从城乡户籍一元化、社区管理扁平化、社会细胞和谐化、社会服务集约化等方面整体规划设计,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

  嘉峪关市从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的市情特点出发,大力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分,农村居民只在职业上登记为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在保留原有土地、继续享受农村惠农政策的同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学生就学等八个方面出台专门配套政策,使农村居民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为了从制度层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嘉峪关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业务咨询、受理、办理、监督和接受相关投诉,为本市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青海格尔木市 服务触角延伸社会末梢
  青海省格尔木市坚持立足实际,把做实基础作为保障社会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促进社会管理服务触角向社会末梢延伸。
  格尔木市将全市划分为213个工作网格,把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网入格中,调配政法综治、民政司法、劳动保障、单位内保等各层面共902人构成网之节点,最大限度缩小服务半径,形成了市、区(乡街)、社区三级全覆盖网格精细化管理格局。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做细网格划分,切实将人、财、物向网格倾斜。

  格尔木市研发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全力确保网格工作有条件办、有能力办,能办好、能办实。建设了信访接待大厅,推行领导定期接访活动,真诚面对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推行村级事务代办制,由乡村干部包村代办各类事项,解决了远离市区的农牧区群众进城办事的人财物消耗,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宁夏灵武市 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把群众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社会管理。

  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以“五送两带”(送市情促发展、送温暖聚民心、送科技信息帮民富、送文明树新风、送规矩铸和谐,把群众对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的意见建议带上来、把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困难带上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千余名党员干部3次进村入户,走遍全市4万多户群众家庭,开辟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开展以“讲文明、守规矩、铸和谐”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教育活动,举行干部群众万人签名仪式,聘请百名“文明义务监督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完善了宗教工作机制,巩固发展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着力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在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设立代表之家和民意表达室,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 固本强基推进三化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推进“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建设,有力地巩固了维护稳定的基层基础。

  用“单位化”管理维护稳定,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征得辖区80%至90%以上居民群众同意后,天山区采取封闭小区、封闭无人管理院落、巷道,设置治安岗亭、安装大门等方式,严格落实车辆人员登记和出入证管理制度。 

  以“网格化”覆盖固本强基。将辖区划分为五级网格,按照实名安排责任人,将500余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安排到每个网格之中,把全区19724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全部归入相应网格管理。

  以“社会化服务”改善民生。对400余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和院落实行社区代管,在管委会、街道成立18个社会服务中心、在社区成立140支便民服务队,部分社区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累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1.1万件。  

  新疆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 强化保障力推进规范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工作。

  新建综治工作中心,使之成为团场各类信息收集反馈的中心、社会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各部门联合办公处理信访和矛盾纠纷的中心。通过协调整合为青年路社区腾出了一栋近1100平米的房屋,投入资金200万元进行修整。组建青城、滨河社区,新配社区工作人员15名,目前,社区综治工作站、警务室、法律援助点、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服务站、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全部设立到位,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为15个基层单位党支部选强配齐了专职综治员,组建了30人的“军垦战士”看家护院队、20人的民兵女子摩托巡逻队。

201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