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 页 >> 创新社会治理 >> 创新社会治理新闻

群众工作统揽信访 维稳实现“基层化解”

  昆明市信访局·昆明日报

  合办

  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认真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送上门去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依法按政策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反映的问题,认真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路子。

  真情捂热群众心

  群众来信呈递家书,群众来访呈谈家事。阅处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既是收集社情民意的机会,又是市委、市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不好,做好群众工作就是一句空话。

  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宗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用高度关注民生的理念做好信访工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信访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信访工作,用坚定不移地发展民主政治的观念提升信访工作。

  2008年2月至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亲自阅批群众来电来信,经各级各部门认真办理,共办结11476件,办结率达 84%。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亲自阅批和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深入基层接访回访群众。市政府分管领导经常调研信访工作,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市级班子领导和全市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认真处理分管工作中的信访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信访工作会上,与各县(市)区签订年度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真情回应群众诉求真心解决信访事项,书记批示件成解决信访诉求直达车。

  同时,我市还实行了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及局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全市各县区、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通过媒体向社会作出公开服务承诺,公布了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和办公电话,从各个层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反映诉求。

  “您请坐!喝杯水,有啥事,您慢慢说,我听着呢。”;“同志,你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会转交并督促有关部门办理,请你放心!”……每月10日的局长接待日,局长、副局长都要轮流出面接待信访市民,一叠叠厚薄不均的文字材料,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信访局领导都亲手翻阅,亲切答复,不厌其烦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细节,耐心反复解答群众们的疑难问题。

  在各级信访接待场所,每位工作人员总是真诚对待每一位上访群众,认真处理每一件信访事项。面对每位上访群众,他们始终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暖心,一本政策解难。”在平凡琐碎的信访工作岗位上,他们用热心、爱心、诚心、耐心,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走出门去做群众工作,既是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2007年年底,上任伊始的仇和书记就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昆明市便民服务中心和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接下来的时间里,仇和以“旋风般”的速度,到市属各部门、机关、基层、服务窗口、城市生命线等展开密集调研。2010年昆明市委又推出一项重要举措,每位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基层,通过入户走访、预约谈话、座谈恳谈、结对帮扶、形势报告、讲授党课、征求意见、节日慰问、现场办公、蹲点调研等多种方式,服务基层干部群众的时间全年累计不少于60天。

  从2008年开始,我市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在大接访活动中,各县(市)区紧紧抓住公示、接访、包案、落实四个关键环节,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接访和下访,面对面听取群众诉求,及时依法合理调处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我市严格落实“真情接访、主动下访”和“包案”制。对接访过程中群众反映的疑难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信访事项以及重信重访案件,突出重大信访积案由市领导挂牌包案督办,其他积案进行集中交办,逐案落实包案领导、调处责任人和调处时限。责任主体为县(市)区的信访积案,由县级领导包案;责任主体为市属部门的信访积案,由市属部门领导包案。带案下访,深入剖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召集责任单位领导研究解决措施,全程参与案件调查、协调和处理,直到“案结事了”。

  如今,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在全市已形成常态。2010年全年,三级领导干部接待上访群众1753批10006人次;市信访局局长接待日全年接待来访群众443批1081人次。信访积案化解有效推动了复杂疑难信访事项的及时化解,减少重信重访,把“事要解决”和关注民生结合起来,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我们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现在儿子要结婚,请帮忙申请廉租房。”、“近十万人的小区,却只有一所幼儿园,请政府增加公立幼儿园的数量。”……一个个群众的呼声,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政府层面,也直接考量着昆明市干部的执行能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委、市政府从老百姓信访诉求中,及时解决了大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这些及时、真实的信息又成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依据。

  市委、市政府在定政策、做决策、上项目、抓工作时,切实把“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贯穿始终,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做到事前听取相关部门和群众意见,制定方案,做细致的稳定评估;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预案,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系数;事后跟踪调查,督查落实,检验决策得失,完善政策和决策确保了把老百姓的事情“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由于很多信访难点、热点都是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了市委、政府信访工作的现实着力点。昆明拿出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加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等基本民生问题,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十一五”期间,昆明地方财政在民生事业上投入显著增加。全市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民生工程的投入从2005年的4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5亿元,年均增长24.3%,是“十五”末的3倍。

  同时,我市还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市委、市政府采取“五办”和“五倒逼”来改革官风: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社会倒逼部门、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查倒逼落实。

  包括向社会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在内的举措,昆明迅速形成一股冲击波,冲破干部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看摊守业和怕失误而丧失发展机遇、怕负责任却不怕发展慢的思想意识,让干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实际,落实工作责任,认真研究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的“一线工作法”,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必须密切关注群众的呼声。对于群众合理的诉求,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态度,昆明市委、市政府督促责任单位认真研究,依法按政策的解决;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了责任部门和信访工作者的行为。对部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访问题,指定牵头单位协调解决,或召开协调会协调解决。对于部分过高的要求,耐心的进行讲道理做好说服工作;对于少数无理的要求,则坚决不予满足。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人民群众会有新的需求,社会管理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任务。然而,在昆明,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电话、一个个解决方案、一番番暖人话语,群众的困难和呼声在各个层面得到倾听和解决。仅2010年全年,全市县以上党政机关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1%。市信访局接待处理信访件同比下降2.2%。交办各类重要信访案件结案率达90.6%。期间,从未发生因处理信访问题不当引发不稳定的情况,真真把群众上访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使绝大多数矛盾和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化解,推动信访形势发生积极可喜变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记者杜托报道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 )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