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织就苏州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苏州日报 11年行业经验,更专业!强大政府系统功能、出色的易用性、支持手机Wap浏览、维护/开发成本更低、持续的系统功能升级、永久升级服务、人性化的售后服务… ——东莞舜天科技 上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网格员在日常排查中发现,某公司因经营需要计划分流员工,共涉及47人,可能存在集体劳资纠纷隐患。网格员汇报该隐患后,高新区政法委迅速指派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会同劳动监察、人社等部门,指导该企业依法制定人员分流补偿方案,同时安排律师随时向员工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两天时间,纠纷妥善解决,47名员工全部按照制定的劳动补偿预案签订解除协议书,并得到了共计80万元的补偿金。 通过基层网络,积极发挥联动优势,主动高效化解各类纠纷矛盾,这是苏州政府部门从管理到治理的自我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苏州市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行动,践行着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围绕市委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部署要求,苏州用系统化思维、全局性站位,把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置于新时代苏州改革发展整体大局中来定位、谋策和推进,提升全市网格化联动机制质效,把网格打造成采集信息、发现风险的第一感知触角,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的第一前沿阵地,便民利民、解决问题的第一服务窗口,群众自治、多元参与的第一共治平台,打响社会治理“苏州名片”、形成“苏州样板”。 将党支部建在1.5万个网格上 党的领导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最末梢 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末梢,这是苏州市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中的关键措施。 通过发挥党组织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苏州将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党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结合、与党员干部“大走访”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无遗漏,引导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目前,苏州将党支部建在1.5万个网格上,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的“三网合一”模式,党建工作从原来分散的一个个“点”、一条条“线”,有机织成了覆盖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的一张“网”。事在“网”中办,人往“格”中去。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进网格、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驻网格、区域性党组织接网格、群团和社会组织联网格,同时,城管、综治、环保等条线力量配入网格,在苏州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一体化网格治理格局。 划细网格有事不出“格” 8万余网格员好比“神经元”有求必应 如今,网格是苏州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 基层网格员们往往“一员多责”,他们在各自的管辖片区内专职巡查,每天走家串户,负责信息采集、社会综合服务、安全稳定排查。碰到小问题,当场解决,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棘手的问题,随手拍下现场,通过移动终端,上传到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平台自动向对应网格长的手机终端派发工单,由网格长协调相关力量处办。 以率先启动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的吴中区、吴江区为例,吴中区以联动中心为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基层网格体系,联动中心运行背后依托“两张清单”,一份“事件清单”,囊括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便民服务4大类、264个细类、645个问题;另一份“部件清单”,将吴中区城乡的每盏路灯、每个井盖、每块路牌甚至每棵树都确认“身份证”,所有部件的分布情况在电子地图上一目了然,点击任何一个点,“部件”的编号、位置、主管部门、所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立刻呈现。 为了划实划细网格单元,吴江区打破原有城管、计生、安监等部门的封闭服务网格,实行多网合一、人员重组。按照涵盖居民人口1000人至1500人的标准,全区划分出899个基层网格,在此基础上再组成治安、消防、安全等专业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生态系统重塑过程中,吴江区打破了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制约,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转变为前端预防,小小的网格最终“网”住了大量的社会治理问题。经统计,该区70%的问题在基层网格内解决,20%的问题通过上推至上级网格联动解决,还有不到10%的问题通过执法解决。 在两区试点运行基础上,去年年底,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和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十个市(区)全面运行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各地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一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二级网格”,以自然村落分布、小区楼栋、农工商业集聚区等合理划分“三级网格”。 目前,苏州全市共划分一级网格105个,二级网格2038个,三级网格8162个,部分地区还在三级网格基础上划分四级网格4341个,同时整合各部门条线网格,进行编码管理,做到基层网格全统一、功能作用同发挥,实现了“一张网”全覆盖。 在这张细密的“大网”上,全市还配备了9604名网格长、9316名专职网格员和63563名兼职网格员。这支庞大的基层治理队伍的成员们,好比网格区域的“神经元”,网格内一旦有需求,他们会迅速作出回应;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到对应部门及时解决。 社会协同资源融合共享 聚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去年底,家住昆山张浦镇某小区的王先生向当地派出所报警求助。他家楼上楼下都被同一家企业租用,用作员工宿舍,每套房屋住十来个人。企业工作“三班倒”,员工们进进出出,严重影响王先生一家人的正常休息。派出所详细了解情况后,通过张浦镇社会治理联动中心,将王先生遇到的问题转递至综合执法局、建设管理局等多部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随即组成工作小组,上门劝导房东自行整改或拆除违反规定的隔断。经过整改,该小区由企业承租的房屋中,有10余套业主自行整改拆除了隔断,20余套终止了租赁合同。 大到群体性事件、小到邻里纠纷乱堆乱放等社会事件,如今在张浦镇都在社会治理联动中心分析研判、协调指挥、调配处置。联动中心集勤务管理、情报研判、辅助指挥、视频巡逻等功能于一体,依托张浦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接入张浦镇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分中心、环境保护监控中心、安全生产监控中心、道路交通监控中心、电子政务监察中心等6个指挥机构,实现了合署办公、合成运作。 这种“资源共享、联责共担、受益共享”的工作模式,正是苏州市在2016年起推进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建设,推动社会资源优化整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时的初衷。 两年来,苏州市以社会治理联动中心为中枢,构建了市(区)、镇(街道)两级指挥为骨架的治理运行架构和责任体制,依托一个平台管流程、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号码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制度管运行、一个办法管考评的“六个一”工作体系,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升级。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联动中心7个,镇(街道)联动分中心68个,村(社区)联动工作站1527个。全市执法力量部门整合数116家,整合执法力量5008人,下沉执法力量3334人。 通过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力量,苏州以网格治理力量为主干、综合执法力量为保障、社会资源力量为补充,着力构建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命运共同体,通过各方力量的凝聚,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善治。 “大数据”加盟“网格化”治理 “数在转、云在算”革命性破解治理难题 整合分析计算出行人群、出行方式等数据,提出公交优化方案,调整公交线路、站点设置、班次时间;利用200亿条相关数据,依托机器学习,建立2小时道路交通时空预测模型,提示重点风险路段,引导警力重点投放,有效压降交通事故;通过对视频监控智能化分析,实现对中环高架非机动车及大货车闯禁区、拥堵、事故等异常事件的实时监测和时空关系分析,为调整勤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去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交通全量数据汇聚分析,实现了公交优化、交通事故预测、高架交通态势分析等一批亮点应用,实现路网通行速度提高16.7%,交通事故下降5%,交通类警情同比下降7.7%。 大数据实时管理、大屏幕动态监测、公共资源自动调配……以前只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如今在苏州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中有了可触摸的现实模样。自去年2月“城市大脑”建设启动以来,在完成组织体系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全市采集、汇聚、清洗、存储了涉及政府部门、三大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各类数据,累计处理各类业务79种2600余项千亿条数据,直接驱动市级机关30多个民生服务应用。 通过对相关数据整合建模分析,预测包括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扒窃等共91类可防性违法犯罪警情的高发区域及发案概率,治安管理部门实施精准性防控,在2%的区域面积内实现了16%的盘查抓获;民政部门依托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分析,有效解决无身份人员走失问题;公共安全预测预警方面,依托预测系统去年以来全市火灾事故数同比下降14.3%。 “大数据+网格”的运用,已成为苏州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的重要支撑,它不仅为政法综治部门打击防范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汇聚成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革命性力量。 在“城市大脑”建设基础上,苏州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已基本建成。苏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钱志健介绍,下一步将实现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全息汇聚,深度加工和增值服务,逐步形成网格化社会治理数据资源服务管理的专门体系,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拓展延伸转型,真正形成“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苏报记者 王芬兰 杨天笑) 舜天科技